常见疾病 | 医药企业 | 健康曝光台 | 网站地图
您当前位置:民众健康网_引领民众健康生活 >> 健康资讯 >> 织密舌尖谣言的“免疫网”

织密舌尖谣言的“免疫网”

责任编辑:佚名 文章热词: 舌尖谣言 加入时间:2017-7-20 11:18:59
核心提示:“紫菜是塑料做的”“紫菜嚼不烂别吃了”……今年年初刷爆朋友圈的“塑料紫菜”视频,引发一轮“塑料紫菜”风波。从“速成鸡”“激素鸭”

  “紫菜是塑料做的”“紫菜嚼不烂别吃了”……今年年初刷爆朋友圈的“塑料紫菜”视频,引发一轮“塑料紫菜”风波。从“速成鸡”“激素鸭”到“浑身是虫的皮皮虾”,舌尖上的谣言千变万化、耸人听闻,造谣者乐此不疲,消费者却如入迷阵。

  舌尖谣言泛滥成灾,很大程度上源于造谣传谣者利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蓄意编造、偷换概念,而消费者又缺乏科学判断。专家指出,粉碎舌尖上的谣言,需要系统治理、综合施策,不能用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老套路。

  病毒式传播为哪般

  记者调查发现,虽然一些诸如“2016年朋友圈热门谣言,2017年不要再传了”的辟谣文章也有较高关注度,但与此同时,一些旧谣言改头换面后重新传播,动辄“10万+”刷爆朋友圈,仍然引起很多人的焦虑。

  为何一些谣言屡辟屡传?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指出,一方面是由于辟谣主体公信力不高,专家声音缺失;另一方面则归因于一些民众科学素养不高,容易接受负面信息。此外,一些人受利益驱动,对造谣传谣乐此不疲,也导致谣言屡辟不止。

  低成本造谣、高成本辟谣,是谣言传播的特点。专家指出,网上谣言不过几句话、一张图、一段视频,但一旦传播开来则呈现病毒式、裂变式趋势,既给行业带来巨大损失,又对老百姓正常生活产生较大负面影响,甚至给社会制造恐慌情绪。比如,“面条洗出胶不能吃”等谣言的传播,势必冲击面条生产企业,而“塑料紫菜”谣言则会伤及菜农的元气,同时给替代产品生产者带来利益。

  朋友圈爆文须甄别

  专家指出,食品安全谣言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快捷、广泛,造谣者善于利用受众心理造势、借势,导致食品谣言不断翻新。与此同时,随着新技术的发展,从微信文章到短视频,谣言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。

  在小道消息面前,“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”是不少人的心理;一次善意的转发,往往无意间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。究其原因,对食品信息缺乏及时的科学解释,以及信息的不对称,为谣言的肆虐提供了土壤。

  专家呼吁公众警惕朋友圈中的不实消息,关注权威机构的信息发布,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。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指出,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信息时,应多想、多听、多看、多问,学会利用官方公布的信息查询渠道求证,避免为谣言所伤。

  五位一体织密“免疫网”

  “辟谣力度越大,谣言舆论场的净化速度就越快。加大打击谣言的威慑力,用足够的速度和精准度去辟谣,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。”食品安全博士钟凯说。

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说,该局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,让政府部门、专业机构人士、相关企业、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,五位一体击碎谣言,共同织密甄别、抵制谣言的“免疫网”。

  信息公开是遏制谣言传播的利器。据了解,国家食药总局近年来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,增加重点信息展示强度,强化信息查询服务功能。食品药品安全抽检信息现已做到周周公开。

  苏婧指出,在应对谣言方面,企业作为食品谣言的直接受害者,应积极主动开展科普,尽量将谣言传播的影响降至最低。同时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,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让造谣者付出代价。

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战略研究部主任李忠指出,目前对造谣传谣行为的处罚力度和造谣对象遭受的损失不相匹配。在法律层面上,要加大对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处罚、追责力度,对造谣情节严重的,坚决打击,追究其刑事责任,起到震慑作用,使谣言无处遁形。

最新文章